今年是武昌理工學院實施監控視頻查課的第二個年頭,與去年相比,今年校園監控范圍更為廣泛,實現了所有教室的全覆蓋。在圖書館6樓監控室內,查課小組成員正在仔細地對全校的課堂教學現場進行監控視頻查課,高清的監控系統將課堂上一舉一動盡收眼底。查課人員在仔細查課的同時,還須對課堂上師生的違紀情況作詳細記錄,查實后的違紀情況將按照校規嚴肅處理或通報批評。這一舉措實施一年多以來,學校課堂紀律得到明顯好轉,學生學習氛圍也更加濃厚。
評論:讓課堂“佳肴”更有“滋味”
不久前,《中國教育報》刊登的一篇題為《誰動了學生的“現實快樂”》文章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,文中作者提到,“學生最大的快樂是學習沒有障礙并愉快地獲得新知。學生的現實快樂的重要源頭是學習輕松,且主要是心理輕松。心理輕松源于學得會、喜歡學,并不簡單取決于投入時間之多寡。”雖然文中所舉案例是中學生,但對于大學生來說也同樣適用。
在高校里,課堂是大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場所,也是評價每一位任課教師每節課教學效果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。放眼當今大學課堂,我們經常能看到,老師們站在講臺上一個人滔滔不絕,一節課下來講得口干舌燥、精疲力竭,而同學們卻坐在座位上似聽非聽、昏昏欲睡。考試的時候,課堂上反復講過的問題,同學們仍然做不出來,不少老師私下抱怨:“我都講清楚了,學生要是再不懂,那我也沒辦法。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反差?為什么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愉快地獲得新知?筆者認為,很多時候并不能歸結于理論知識過于枯燥所致,而更多原因是由于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式出現了一些偏差,其所教授的內容并沒有找到一個與學生“興趣點”相契合的切入口,使得學生學習提不起興趣,最終導致學而“無果”。
那么,如何才能消除這種反差,使課堂充滿激情?如何把課堂變成學生愉快學習的“伊甸園”?如何創造“有味有效有用”的課堂效果?這些問題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去認真思考和探索。
日前,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,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,武昌理工學院相繼推出了打造特色課堂、開展特色晚自習、鼓勵學生提問題等一系列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舉措。這些舉措中,有的老師致力于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,用幽默的授課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;有的老師致力于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,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;有的老師則是愿意給課堂多留些空白時間,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展開充分的想象;還有的老師喜歡把課堂帶出教室,使學生自由地、主動地參與實踐。這種種改革舉措的背后折射出的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任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時時處處考慮“以學生為本”,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,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實現“現實快樂”,這對于課堂教學改革來說至關重要。
45分鐘的課堂時間非常寶貴,需要每一位任課教師去潛心經營。每一位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應保有自己的特點,在特點上并沒有誰優誰劣之分,關鍵是任課教師如何把課堂教學與自己的特點結合好,將課堂這道“菜”做得“有滋有味”,讓學生們“想吃”、“愛吃”,并“回味無窮”。這就要求每一位任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“廚藝”,適應最新的課堂理念,不斷進行課堂改革,從而“炒”出一道屬于自己的“招牌菜”。只有這樣,我們的大學課堂才會獨具魅力,充滿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