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南在線4月1日消息(記者 魯信 報道)沒有提問的興趣,沒有質疑的精神,“不愛提問,不會提問”已成為中國大學生的短板。日前,武昌理工學院頒布《武昌理工學院鼓勵學生提問實施辦法》,將學生提問題納入期末成績考核,鼓勵學生提問題。此舉在校園引發熱議。
“學校一直鼓勵學生提問,并專門給每位任課教師安排了固定的輔導答疑時間,然而很多老師反映在答疑時間經常沒有學生過來提問或咨詢,學生提問積極性不高、主動提問意識不強。”對于出臺新規的原因,該校教務處副處長崔清介紹,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預習、復習、練習和教師釋疑解惑的質量和效果,促進學生勤于思考和大膽質疑,培養學生創新素質。她告訴記者,學校將學生提問題納入成績考核,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少,將在平時成績中扣分,并最終影響期末考試成績。“我校一般性課程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40%,而學生提問占學生平時成績的20%。任課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的數量和質量評定學生‘提問’成績,并在課程平時成績記載表上記錄學生提問情況及得分。”
據了解,該校新規面向全校本、專科理論課程和包含實驗實訓教學內容的課程。新規對提問數量、提問方式、提問內容、提問流程以及提問要求等制定了詳細具體的內容。例如,在提問數量上,文科類專業核心課程且課堂規模在60人以下的,教學班級的每個學生一學期按每個素質學分提6個問題;理工科類、藝術類以及文科類一般課程,每個學生一學期按每個素質學分提3個問題;專科所有課程,教學班級的每個學生一學期按每個素質學分提1個問題。
對于學生的提問方式,該校也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,學生可通過班級QQ群、教師電子郵箱、作業本、提問單、口頭提問(口頭提問須整理留存)等方式向每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提問。如采用提問單方式,則將提問單交給班級課程助理,班級課程助理將所有問題分類整理并匯總后交給任課教師。學生提問的內容包括學生預習、復習、練習中遇到的問題,課堂沒聽懂的問題,質疑的問題等。任課教師可通過書面答疑(作業本或提問單)、網上答疑(QQ、郵箱)、集中答疑(教師可另安排時間集中答疑)為學生解答問題。
“學生應勤于思考,大膽質疑,有針對性提問。發現問題后,首先應通過網絡、參考書或同學討論等方式,盡力尋找答案,上述途徑不能解決的問題才向任課教師提問。”記者在新規中發現,該校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提出了要求,并不是隨意提問。該校還規定,任課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、有價值的問題。對于有獨到見解、有創意的學生,一定要給予激勵,給予高分獎勵,并要在班上公開表揚。
該校出臺的“鼓勵學生提問實施辦法”在學生中也引發熱議,該校土木工程專業大一學生胡宇成說,“以前在高中,我們是被提問,而現在我們要主動提問,主動學習,我覺得善于提問才能在以后生活、學習、工作中搶得先機。”該校會計專業大三學生孫文燕表示,“步入大學后,課堂提問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,然而作為學生的我們依然有很多困惑。學校的這一舉措讓提問變為大學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,有助于我們鞏固知識,讓我們上課精神更為集中,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提神醒腦的‘興奮劑’。”該校制藥工程專業大二學生吳夢陽也認為,大學是專業學習較強的階段,更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,善于發問,這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專業知識,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大有裨益。
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,從國內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了2萬份調查樣本,對中國的985院校和美國研究型大學做了一番比較。調查數據表明,985院校學生在“課堂上提問或參與討論”題項上,有超過20%的中國大學選擇“從未”,而選擇這一選項的美國大學生只有3%;只有10%的中國學生選擇“經常提問”或“很經常提問”,而選擇這一項的美國大學生約為6.3%。圖靈獎獲得者、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約翰·霍普克羅夫特曾來到中國為本科生授課,他認為中國高校有兩點應開始著手改進,首先,讓學生們明白,科學研究都是從提出簡單問題開始的;其次,應當學會問問題。“研究是從問簡單的問題開始的,教師們應當讓學生真正進入研究設計的模型當中,認真思考,積極發問。”